自2019年获批1+X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试点以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构建了“岗、课、赛、证”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应用实践,初显成效。
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发展战略,满足区域产业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的发展需求,定期开展专业调研,不断优化专业职业岗位与职业核心能力,构建了包括12个工作模块,168个能力单元的职业能力分级标准模块库,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开发了“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面向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5大岗位群,构建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模块库的耦合清单,优选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专业课程与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证相对接,按照纵向深化、横向拓展的复合模式,分“基本技术技能、单项技术技能、复合技术技能、岗位综合技术技能”四个递进式发展等级,构建了“标准引领、能力递进、课程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岗位的实际要求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要求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并通过“国家、省、市、校”四级技能竞赛促进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三双式”模块化协同教学改革。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利用数字校园在线教育综合平台、自动化虚拟仿真中心等,发挥团队协同优势,实施了“双师协同、双线混合、双课互补”的模块化协同教学改革。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协同完成在线课程搭建,共同确定课程教学方案及不同项目模块教学目标。学生课前、课后应用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模拟生产训练,课中在校企专兼教师引导下开展不同教学项目实践,实现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的迁移。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补作用,实施因材施教,“扶优助弱”,辅助教学。
人才培养初显成效。通过多年的努力,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校情的发展道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果,先后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群、省优质校,省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获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工业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